贛南剪紙富有特色,精美豐富。它可溯源至吳越文化和楚文化,更受中原文化的長期影響,形成了贛南剪紙藝術(shù)紋飾的特殊風(fēng)格。
每逢年節(jié)、祭祖神、敬天地,客家人在祭品上要放置紅色圓物,有的用紅紙剪成圓形以代,逐步演變成“喜”、“萬團(tuán)花”、“年年有余”等現(xiàn)代剪紙。其實(shí)“山頂洞人”就有用鐵礦染紅石珠而裝飾祭祀這一習(xí)俗。
在辦喜事時(shí),客家人更重視剪紙。女子們更是到了大顯身手的時(shí)候,她們除了剪鞋樣,還要用紙剪出各種花樣,以備將花樣托在鞋子、帽子、枕套,或肚兜上刺繡,所以,舊婚俗中,夾有剪紙圖樣的“花樣冊”是必備的嫁妝。
此外,用彩色的紙剪成花、草、鳥、獸、禽、魚和人物,諸如以喜鵲梅花構(gòu)圖的“喜鵲登梅”,以福、祿、壽構(gòu)圖的“三星高照”,以牡丹為主的“花開富貴”等等,作為喜簽、窗花,或裝飾彩燈、禮物等,以增加喜慶的熱鬧氣氛。剪紙工具一般用一把小剪刀或一把薄嶄刀,在紙上剪刻、鏤空,使其呈現(xiàn)出所要表現(xiàn)的形象。
在民間,除了一些家庭女子擅長剪紙外,還有專門的剪紙藝人。據(jù)有關(guān)資料記載,建國初,僅寧都縣做燈彩的紙?jiān)昃陀校保埃岸嗉?,?jì)有工匠300多人。他們手藝高超或各有師門,或各有獨(dú)創(chuàng)。其剪紙用于彩燈或一些迷信物品上。受其影響,一些油漆匠、染匠也用剪紙的式樣制成空鏤花板,將圖案畫在器物上。(謝文)
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,請打賞支持一下!